2025年10月13日19:00,伟德国际bevictor19462025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周第一场在伟德国际bevictor1946C116教室举行。本次汇报由刘重麟同学主持,叶成勇副经理、李乔杨副教授、孙娜娜副教授出席本次大会,张腾月、何配荣、张来意、莫业晗、龙安漫依次汇报。

活动现场
会议伊始,5支团队围绕不同非遗项目与主题展开汇报。首先,“语润非遗促振兴”推普实践团队以长顺县白云山镇翁贵村为调研点,聚焦当地两项特色非遗——古法造纸、翁贵豆腐。以语言赋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为主线,在调研期间开展“推普+非遗”双线行动。通过调研发现,村民日常交流用方言为主、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较少、非遗面临传承断档、豆腐销售受地域限制、销售市场难以拓展等问题,团队根据这些情况提出了将翁贵豆腐引进校园、开发“古法造纸+数字印刷”体验课等方案以期实现当地非遗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张腾月同学汇报
“嘎蕾”带你游苗寨实践团队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样本,深耕苗族刺绣、银饰锻制、苗医药3项国家级非遗。团队通过深度访谈发现旅游开发让苗绣商业价值凸显;苗银非遗传承人以线上直播、线下销售带学徒模式,形成文旅融合样本;苗医药以康养为主题,建立体验区,计划开发香囊、苗医药奶茶等多元产品。同时,团队也指出问题,如苗绣与苗医药产业协同弱、文创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对此,实践团队提出构建苗族文化基因库、打造地域公众品牌,保护民族文化,延伸非遗大健康产业链,发展苗医药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学习的建议。

何配荣同学汇报
体蕴非遗共筑中华梦实践团队聚焦台江县反排村国家级非遗反排木鼓舞,梳理其历史脉络——由苗族祖先从江西迁徙逃难演变而来,反排木鼓舞,分为出门舞、亮刀舞、踩虫舞、播种舞、丰收舞五个章节,展现了苗族先民不畏艰难险阻、长途迁徙、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调研发现,反排木鼓舞虽然通过师徒传承、校园融入等举措,但仍面临青年断层、文化旅游产品单一、对游客吸引力不足、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直播间因缺技术无固定宣传渠道等问题。团队建议加强青年传承培育,联合高校开展反排木鼓舞研学课程,完善村内基础建设系列措施来促进文化传承与保护。

张来意同学汇报
星空大地队与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满天星石榴籽筑梦实践团”联合,共12人分为4组进行此次调研。调研聚焦花溪区镇山村,镇山村三面环水,景色优美而宁静,村内可见到石头城楼、城墙、石屋以及许多石头凿成的生活用具,——这座“石头城”聚居布依族、苗族、汉族等民族。实践团队调研过程中完成民族团结宣讲50余人次,走访村支书、李老汉博物馆、蜡染非遗工坊及当地布依族民族博物馆,发现当地非遗面临传承人断层严重、保护与开发矛盾以及宣传与生态保护、高校帮扶持续性等问题,并提出了在传承路径上建立3D扫描非遗数据库、高校社区链接长期帮扶、深化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旅游研学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等建议来促进当地的发展。

莫业晗同学汇报
数字新农人战队调研聚焦于梭嘎生态博物馆的传承和文化发展,从文化价值看,它是箐苗文化活态传承的核心载体,调研梭嘎生态博物馆既能响应国家战略,也能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调研期间,团队参观梭戛生态博物馆,与高兴社区党支部书记等干部座谈,交流数字乡村建设和新农人培育;走访高兴村,实地观察村落发展现状,了解长角苗的非遗文化;访谈市级非遗传承人王云英,近距离感受非遗、了解传承困境。团队坦言作为大一员工,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团队数字化助农设想落地难,调研梭嘎生态博物馆,通过100份问卷发现当地文化传承意识弱、旅游收益低、老年人传承意愿高于青年。提出解决矛盾需双管齐下,既要通过教育和参与培育文化自觉,筑牢传承根基,也要通过产业融合和机制创新激活市场活力,实现“保护促发展、发展强保护”的良性循环。

龙安漫同学汇报
各位教师组成评委团,认真聆听后进行点评,对团队实践成果给予肯定,同时提出针对性建议。老师们指出多团队存在理论提升不足的问题,提出研究生需加强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理论运用与实践的结合;建议各个团队抓核心亮点、强化专业视角,用民族学理论分析问题、确保建议落地,提出对策后需配套支撑措施;同时提醒员工珍惜实践机会,避免浮躁学风,注重调研深度而非表面成果。

叶成勇教授点评
此次汇报会不仅展示了员工“以学促践”的实践成果,更通过教师点评明确了实践改进方向,为后续“三下乡”活动提质增效奠定基础。
供稿:陈星宇、黄 丽
摄影:陈星宇
一审:刘欢歌
二审:叶成勇
三审:李 浩